從除油劑的構成上把除油劑分為三類:一是有機化學除油劑,如汽油、車用汽油、三氯乙烯、四氯化碳等化工原料實驗試劑,這種除油劑僅僅粗脫油,不可以脫油之后直接龜鍍。第二類是水性除油劑,選用無機堿、鹽與表活劑構成。這種除油劑是電鍍工藝除油劑的核心。第三類是無機和有機物的組合除油劑,又被稱為乳化油脫油。它以表活劑為主導,添加汽油或車用汽油和水產生保濕乳液,生產制造上應用偏少。在電鍍工藝加工中,運用多的就是水性除油劑。是由堿土金屬的氫氧化鎳、硫化物、聚磷酸鹽、鋁硅酸鹽和表活劑構成。主要運用于有機化學脫油,也少許用以電解法脫油和超音波脫油。
依據有機化學脫油原理不同,把這種除油劑分為三類。
類為皂化反應脫油,金屬表面的油污和除油劑里的酸性物質產生皂化反應,將植物油脂變為能溶于水的物質脂肪酸鹽,從而達到脫油的效果。這種除油劑對植物油脂有一定的可選擇性。比如動物油脂和食用油都可以產生皂化反應。但是對于礦物質機油,這類除油劑也無能為力。這個時候就需要第二類除油劑一乳狀液除油劑。
在類除油劑里加入具備乳化油脂功效的表活劑就會變成第二類乳狀液除油劑。在碳酸鹽、堿(比如碳酸鉀、氫氧化鈉溶液)的相互作用下,表活劑將油污乳狀液并分散化到水之中,使金屬表層植物油脂得到清除。
第三類除油劑是更換型除油劑。其構成與第二類乳化脫脂劑大同小異。區別就是表面活性劑的不一樣。這種除油劑具有極強的滲透能力。它起先靠表層活性分子結構滲入植物油脂與金屬表層并把它分隔。植物油脂在重的作用下擺脫金屬材料頁面浮起。
三類除油劑的脫油基本原理不盡相同,但脫油結果顯示一樣的。以經濟角度而言,皂化反應脫油的缺點是必須相對較高的環境溫度,資源浪費比較大,一般要在70℃左右才可以除油,并且對礦物質機油效果很差。乳狀液脫油對植物油脂限制比較小,可以用比較低一些環境溫度,一般在50~70℃就可以。而更換脫油可以用相對較低的環境溫度,一般在10~50℃下使用。但更換除油劑對蠟類清除效果不好,常溫下不可以清除石臘、甘油、拋光蠟等植物油脂。但更換除油劑對大多數礦物質機油或是有很好的效果的。